行业专家讲座
心之所向 器自成魂
2025年8月17日,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南开大学MBA校友导师,天津重钢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钢机械”)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坤老师受邀带来主题讲座,围绕“大变局下的企业生存与创新”展开深度剖析。作为天津市工商联副主席、滨海新区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坤老师结合重钢机械18年出海经验、“从破卷到破局”的蜕变实践,更以“双重视野驱动企业生命力”为核心框架,从“趋势洞察”与“精准执行”双维度,融入企业“培养经营者”的人才理念,为大家带来一场兼具理论高度、实践深度与战略思考的思想盛宴。
01
活动介绍
李坤老师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切入点,指出国际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技术封锁、产业转移与供应链重组成为常态。他利用数据表示,中国制造业产能占全球30%以上,但部分行业面临绝对过剩压力,出口导向型企业回流进一步加剧国内竞争。国内则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债务风险与突发事件频发,企业生存环境趋紧。他强调,真正能够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企业,往往具备“双重视野”——既能用望远镜洞察趋势、布局未来,又能用显微镜拆解执行、对冲风险,“趋势洞察+精准执行”的融合,正是企业完整生命力的核心所在。而重钢机械正是以此为指引,在行业困局中以“破卷”思维打破同质化竞争壁垒,通过“战略破局”与“人才筑基”双轮驱动实现成长——至今已深耕非标准机械装备制造领域多年,从世界最大装船机(每小时装2万吨铁矿石)到上海迪士尼过山车轨道系统,累计创造了30余项“世界第一”,成为“中国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缩影。
在产业链重构方面,李坤老师强调这是“人类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转移”,产业向东南亚、北美梯度迁移趋势不可逆,全球产业链正经历从“中国聚集”到“全球分布式集散”的深刻变革,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快速工业化,国内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而重钢机械自2008年起以“多行业非标基建装备”定位规避单一风险,产品已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订单数显著增长。这一战略选择的背后,是企业对“破卷”路径的清晰规划,更是“望远镜式视野”的实践:坚持思维转型先行,推动从“管理到经营”的深度转变——经营向外聚焦市场决策与资源整合,锁定新能源、海工、船舶等战略市场(正是基于对“绿色转型”“高端制造”趋势的判断);管理向内通过流程化、专业化、机械化提升效率,践行“费用最小化”。
据介绍,重钢机械研发投入占比常年超过利润总额的8%,累计获得314项专利(非原表述的57项),已形成“设计-制造-安装”全链条能力,更秉持“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的工匠精神,曾为0.1毫米误差推翻整个设计方案,以极致质量控制赢得国际口碑。战略定位上,李坤老师提出“四看”分析法——看趋势(用PEST分析洞察宏观与行业周期)、看对手(摒弃同质化竞争找市场空白)、看客户(兼顾功能价值与服务体验)、看自己(用SWOT明确优劣势),助力企业锁定“非标机械装备定制”赛道,拒绝“大而全”误区,以“稀缺性”创造客户价值,既契合制造业向“高精特新”升级趋势,又贴合自身技术积累,实现“趋势与能力”的共振;同时在产品结构上动态布局冶金、矿山、环保、游乐等领域,拓展风电、旅游观光等新兴市场,展现极强的战略灵活性,更以长期主义抵御短期波动——不为短期利润牺牲长期竞争力,方能在趋势来临时抢占先机。
02
精彩分享
01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
针对行业困局,李坤老师提出“创新是企业的灵魂”,主张转向需求、市场、技术、产品等多维度创新,其本质是“纯粹信念中迸发解决问题的灵感”。重钢机械的“迪拜之眼”项目正是“双重视野”融合的鲜活实践:用“望远镜”锁定“高端装备出海”趋势,因曾为美国拉斯维加斯巨型摩天轮生产厂家提供配套服务,被法国波马公司选中承接阿联酋“迪拜之眼”客舱项目;以“显微镜”拆解执行、对冲风险,面对“零经验、零标准”的挑战,组建专项团队耗时3个月完成结构仿真测试,独创“分段拼装+整体校准”工艺破解超大型构件变形控制难题,针对热喷锌人工操作难点开发可视化厚度监测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反馈提升防腐层均匀性,最终实现客舱防腐寿命达50年以上。整个项目仅用14个月便完成从设计到交付的全过程,较国际同类项目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25%,真正践行了“让更多有灵魂会说话的产品服务世界”的企业追求。此外,通过参与上海迪士尼轨道系统等项目,重钢机械持续实现差异化竞争,产品价格显著提升。
02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在“显微镜式视野”的落地层面,李坤老师强调,若趋势洞察是企业的“导航系统”,那么执行拆解就是“动力系统”。重钢机械将“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的目标,细化为“流程化管理”“培育优质外协供应商”等具体举措,再分解为技术研发、生产调度、市场开拓等日常工作,确保战略不脱节、不悬空——让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如何支撑企业的未来”,形成全员合力。同时,企业以“六心”文化(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反省之心等)凝聚团队,通过“机械化减少人力依赖”“专业化攻克生产难题”提升运营效率,用314项专利构建技术壁垒,这些“根能力”的锤炼,让企业在供应链波动、成本上升等风险面前具备更强的韧性;更能动态调整执行适配趋势变化,从早期以矿山设备为主,逐步拓展至新能源、海工领域,实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03
培养经营者是关乎未来重要命题
在企业管理与人才培养层面,李坤老师颠覆传统逻辑,提出“经营企业的核心是经营团队,经营团队的核心是经营人心,经营人心的核心是经营企业文化” ,而“培养经营者”正是重钢机械关乎未来的重要命题,“主动”则是开启经营者进阶之路的密钥。他现场解读重钢机械的“职业能力三阶标准”:“1分”代表超负荷工作的被动状态,仅能维持基本运转,是职场初级阶段;“5分”意味着努力做好本职,是敬业的基础表现,能保障常规推进却缺乏前瞻性;“10分”则是创客境界,把事情做在别人前面,才是敬业的真正标杆。“经营者的成长,就是要从被动到主动,从完成本职到预判先机。”李坤老师强调,当员工主动跳出舒适区,以创客思维引领工作,不仅能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更能在过程中成长为企业未来的传承者。
重钢机械也通过这一理念,将员工从“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经营者”——在战略落地中,既通过流程化管理破解运营难题,培育优质外协供应商构建命运共同体(强化应对外部挑战的韧性);更以激励机制培养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团队,倡导“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鼓励员工以“15小时/天”的奋斗状态投入工作,让“以主动为翼,向经营者进阶”成为重钢人职业发展的方向,更成为员工与企业共成长、共传承的使命奔赴。而“六心”文化与“从心出发”的使命、“哲学共有”的理念,也为双重视野落地与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凝聚团队对趋势的共识,避免战略摇摆。
随后,李坤老师直观阐释企业核心能力的双重维度——既需具备对未知风险的预判对冲能力,更要锻造对可见发展方向的长远规划力,以“应变”与“谋远”的动态平衡贯穿企业生长周期。面对产业链重构,他强调“战略定位比速度更重要”,重钢机械以“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模型构建竞争护城河;在信心建设与心性提升上,他提出“初心越纯真,干劲越持久。使命越远大,斗志才能越昂扬,倡导以“谦虚、反省、感恩、利他”涵养团队气质,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03
总结与展望
以“应变”与“谋远”的动态平衡贯穿企业生长周期
演讲尾声,李坤老师强调企业需兼顾物质与精神提升。重钢机械搭建“员工出彩平台”,实现人均年收入连续五年增长,并建立困难员工帮扶基金实现全覆盖,让员工在“向经营者进阶”的路上无后顾之忧。他特别指出,企业终极目标是“让有灵魂的产品服务世界”,这既是技术与战略的追求,是人才与文化的传承,更是“双重视野”驱动的结果——当趋势的“帆”与执行的“锚”形成合力,企业便能在时代浪潮中既保持方向坚定,又拥有抵御风浪的底气,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同频共振。
针对学员提问,李坤老师聚焦多领域核心问题,结合“双重视野”理念给出解答:
Q
外贸层面:
天津因国企占比高、民企活力不足,外贸竞争力弱于民营经济活跃的苏州,两地工业利润差异源于产业结构,需用“显微镜”穿透数据看本质,以“望远镜”把握民营经济活跃的趋势调整布局。
A
Q
企业发展
持续增长是支撑员工发展的关键,重钢机械以平稳增长夯实基础;困境企业不必硬撑,需用“望远镜”主动寻找新机会,用“显微镜”激活企业核心——激发创新信心、带动创业活力。
A
Q
文化应用
倡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指导实践,与“培养主动型经营者”“六心文化”相辅相成,助力员工提升心性与能力,为“双重视野”落地提供文化支撑。
A
Q
创新矛盾处理
需以质量为前提,结合市场需求与企业实际应对;管理要适配中国特色,培养“螺丝钉精神”,重钢机械通过平台支持工艺创新,更鼓励员工以“10分创客”标准主动突破,多数实践获成功,这正是“显微镜式执行”的体现。
A
Q
钢铁行业发展
需跳出“唯产量”思维,用“望远镜”看“高精尖”趋势,用“显微镜”深耕质量、向高精尖突破,以差异化竞争应对产能过剩——这既需要企业战略引领,也依赖具备主动经营思维的团队落地执行。
A
专访特辑
此次公开课令在场同学收获颇丰,围绕同学们关切的、与自身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25 级 MBA 学生代表特地对李坤老师进行了采访:
Q
重钢机械从一家中小企业实现了非标机械装备定制领域的单项冠军的成功跨越,这其中的关键点您认为是什么?
答:在初期选择擅长的钢制品加工制造领域,避开补短板误区,瞄准国内少有人能达到德日澳水准的高端钢制品市场,定位 “多行业高端钢制品加工制造”,此后从简单钢结构逐步升级至机械构件、成套设备,业务覆盖旅游观光、基建工业等领域,正是这一精准定位,让企业在竞争中存活且持续健康发展。
Q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您有什么职业发展建议可以给到我们?例如传统机电工程行业如何规划职业路线?
答:从职业规划角度,机电行当学生无需创业或转行,应立足企业、学精专业,因低端日用品等标准产品易被替代,复杂机电产品难以替代,因此机电学生职业挑战相对较小,其他领域就业则可能出现问题。
Q
对于非全日制的同学们来讲,到南开商学院进修的轴心,您觉得应该是什么?
答:学习的核心并非单纯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提升思维能力,需做到 “学进去还要出得来”,避免陷入学后无思考的 “学习陷阱”。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关键在于缺乏独立思考;并非知识改变命运,而是学习力改变命运,因此在南开学习需借助系统理论学习开阔眼界,注重多想多试,拒绝死记硬背和仅做知识储存。
Q
作为校友导师,如果用三个词概括您的职业特质或指导风格,您会选哪三个词?您认为最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是怎么样的?
答:随和、包容、具有突破性。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思想启迪而非固化思维,他强调提问题是学生的思考、回答问题是老师的思考,二者碰撞可产生思想火花,应更多从输出端出发,按需学习以提升效率,倡导通过提问回答的互动方式实现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Q
最后,您对25级刚入学的南开学子有什么期望和寄语?
答:要将正确方向的事贯彻到底,关键在于:当面临事情抉择时,不应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判断是否去做的标准,而要从是非、善恶、天理良知的角度思考,摒弃 “对自己有利就做、不利就不做” 的自私自利心态。若能先做好做人,一切事情往往就能做好。
END